谁家父母不想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

谁家父母不痛惜自己的孩子,一步一步匡扶引导?

知行的父母,便是典型中产家庭的父母,他们为儿女付上的努力,相信不会比任何一个父母少。由于父亲要打理店铺的业务,照顾家庭的重任便落在母亲身上。自从知行出生后,母亲便辞去幼稚园的教职,专心照顾儿子。两年后,知行的妹妹也出生了,母亲更是全情投入,无论衣食住行各样都照顾周到,两兄妹享用得到诸般的呵护,对母亲十分依赖。

自少两兄妹都是讨人喜欢的小孩子,打从幼稚园、小学到中学,学业成绩与品行都是优秀的。知行的母亲本身是幼稚园老师,懂得引导小朋友如何成长。可是,她在孩子成长的阶段,却设定了许多的框框,不准知行两兄妹越过,为的是避免发生任何危险。况且知行最听母亲的说话,又遵守规矩;他的个性偏向文静,在母亲的教导下,学习弹琴,也考获八级的钢琴造诣。

当孩子步入青春期,知行渐渐发觉自己的母亲对自己的管束过份严格,例如︰不准喝汽水、煎炸食物等,这些本来是好的忠告,知行也开始听不入耳。结果,他吃多了,脸上长了青春痘,满肚子郁气,便发泄在母亲身上。知行的母亲重复使用「逗小孩」的方式教导他,忘记让知行要为他所作的事负责任。两人之间的情感依附产生许多情绪的困扰,影响家庭成员互动的关系。

怎料到知行高考期间,已经出现许多焦虑压力的症状,好像头痛、失眠、心跳、手震、胃口欠佳……等,甚至出现幻听的情况,大大影响他在考试中的表现。结果,知行考出来的成绩未如理想,眼见大部份同学都能进入大学进修,他日渐变得郁郁寡欢,整天躲在房间内,将自己隐藏起来;无心吃喝、谢绝与外界沟通,迫不得已才与家人讲一两句说话,终日埋头埋脑在网路的虚拟世界。母亲看在心里,心痛之余,努力寻找帮助知行的方法,透过教会的朋友,认识到知行可能已经患上情绪心理的毛病。教会内任职精神科护理人员的朋友,大家设法「哄」知行看医生。好不容易,一位医生朋友探访知行,了解他的情况,诊断他是患上思觉失调。

可惜知行并不愿意接受治疗,更不相信自己是精神病患者。他的病情反反复覆,他与母亲的情绪精神状况互相牵累。母亲最害怕他会做出伤害自己的事情,终日惶惶恐恐,弄得心神都疲惫不堪,日子过得非常痛苦。

作为身边关心他们家庭的人,并不能日复日送上关怀,经历多番的探访,知行感受到身边仍然有人愿意爱护他。虽然他不能进入大学进修,但是他可以发展他的兴趣。还有父母亲无条件的支持,渐渐地,知行愿意步出躲藏了两年的「密室」;纵然他仍然需要继续接受精神科的治疗,受到药物副作用的影响,他满怀信心,相信自己正在迈向康复的路上。

现在看见知行与母亲结伴一起参与活动,脸上重新流露笑容,这一份回报又如何可以计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