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阿丽两岁开始,父母就把她安置在离岛祖父母处带养,父母每年只会回娘家探亲及看望阿丽两至三次。每次母亲回来,阿丽内心都很兴奋,她特别渴望母亲的疼爱,因此常常借故挨近母亲,期待母亲的抱抱。只是每次母亲回家后都单单顾著帮娘家做家务干活,完全忽略及没有意会到阿丽内心的渴求。因此,当阿丽借故挨近她时,母亲总是把她推开或训斥她不要阻碍干活,这样的反应,每一次都令阿丽感到一阵阵的失落及疏离。

阿丽五岁的那一年,有一次母亲回来后把手袋放在床上,阿丽见到,好奇地打开一看,见到手袋中有一枝唇膏,想起母亲经常用它来擦口唇,感到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于是把它拿起,静静地放在屋里的角落。

次日,母亲要返回港岛上班,阿丽在母亲临走时从屋里取回唇膏交给母亲,母亲见了很高兴,就把阿丽抱起亲了一下,还赞她是一个好孩子,阿丽感到十分兴奋及满足。

次年,阿丽已经六岁,父母决定把她接回家一起生活。自此母亲经常发现自己的唇膏不见了,每次都在阿丽的房间找回,母亲问阿丽唇膏是不是她拿走的,阿丽都会承认是她偷走放在自己的房间。最初母亲只是劝戒她,不准偷取母亲的唇膏。其后阿丽仍是屡劝不改,便开始被责打。纵然如此,阿丽还是改不了这个习惯,母亲问她为甚么被责打也不肯改,阿丽说自己当然知道不应该偷走母亲的唇膏,但就是改不了,自己也不知为甚么改不了。后来,母亲甚至买唇膏给阿丽,但仍改不了阿丽爱偷唇膏的行为。

曾经好几次,母亲带阿丽到办公室,阿丽会偷偷地打开母亲同事的手袋,把手袋内的唇膏偷走,阿丽对唇膏的狂热,令母亲十分头痛。无奈地,她带阿丽去见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员与母亲及阿丽倾谈后,了解到阿丽在潜意识中把唇膏转化成自己心中的〝transition object〞过渡中介物。

这现象的发生是因为阿丽自少与父母分离,加上母亲惯用疏离的方式与阿丽互动,阿丽内心期望被疼爱的渴求一直都得不到满足。直至五岁那一年,母亲因为阿丽把偷走的唇膏拿出来交还时,得到母亲的赞赏与抱抱。阿丽内心渴求被疼爱及关怀的渴求,突然得到很大的兴奋及满足,这个举动令阿丽意会到唇膏代表了母亲的爱及关怀。

心理学家解释孩童天生有强烈渴求被爱的需求,这也是求生的一种本能反应。孩童为了得到「爱」会不惜付出任何代价,这就解释了为甚么母亲如何罚阿丽都阻止不了她偷唇膏的行为。

当母亲了解阿丽偷唇膏的原因后,心理辅导员教导母亲如何重新建立与阿丽的互动方式,令阿丽感受到母亲的「爱」及「关怀」,渐渐地阿丽偷唇膏的行为也消失了。

这个案例可以提醒父母,孩童好些行为看起来虽然令人失望,但若能从孩童内心去了解可能与渴求「爱」有关,亲子关系的障碍便会迎刃而解。如果父母不了解孩童负面行为的动机,过早标签他们,可能会毁了他们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