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珮瑜醫生是資深精神科專科醫生,具備英國皇家精神科醫學院院士、香港精神科醫學院院士與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精神科﹚的資歷。現時私人執業,對兒童及青少年心理治療學具有豐富臨床經驗與硏究。 

姓名﹕張先生(別名)
家庭背景﹕年約三十多歲,已婚,育有一對年幼的兒女。
職業與職場人際關係﹕飲品公司管理層職員

張先生凡事樂於助人,工作態度認真,除「做好自己份工」以  外,也處處關心同事間的事務,與同事關係良好,堪稱好好先生。況且他本人相信能者多勞,做事任勞任怨,絕不會斤斤計較,因此得到公司提拔;晉升管理人員的職級。

性格特點﹕為人充滿拼搏精神,做事一定要做得好。

影響精神健康的因素﹕

﹙一﹚家庭方面

數年間,由結婚初期,張先生為著事業的拼搏,經常都會夜歸,幸得到太太的諒解。直至太太懷孕,身體不適令他擔心。及後兒女平安誕生,張先生獨力承擔家庭的經濟擔子,內心常常害怕失業的來臨,無形的恐懼漸漸增加。

﹙二﹚工作方面

張先生面對公司突然增加工作量,令他出現吃不消的感覺。按照個人處事原則,他是「瞓身」工作,務求令公司滿意。畢竟這是超常的工作量,張先生將同樣要求下屬達成目標,有個別下屬支持不住而辭職。

﹙三﹚身心徵狀

因為工作時間偏長,張先生與太太及兒女的相處時間變得縮短。偶然兩口子都會爭吵,初時不以為意,以為工作壓力使然。漸漸地,張先生的腦海裡,不期然會浮現許多家庭之間仍未解決的事情,對太太及兒女之間產生莫名的內疚與慚愧。

公司裡,張先生的角色既要管人,也要處事,令他血壓上升,身體極為疲憊。頸項、背脊、肩膊都隱隱作痛;飲食不定時令腸胃變差;眼矇與記性轉差,經常使張先生在工作上出現失誤;無論在公司或家裡突然出現響聲,足以嚇得他整個人也跳起來。

白天情況如是,晚上睡眠的狀況也好不了多少。偶爾太太要起床照顧兒女,弄醒了張先生,他便無法再入睡,輾轉反側個多兩個小時,只會眼巴巴看著時鐘擺動,心情更形煩躁。腦海裡,每一幅圖畫不是擔心失業,就是攪不清身體為何越來越差,會不會患上隱性的癌症,因為家族有腸癌的病歷,想到自己將來患癌,家裡會變成怎樣呢?

張先生不是消極面對問題,他做了一次詳細的身體檢查,發覺一切正常。可惜,他的身體狀況還沒有改善,他依然感到好重的疲倦感覺、眼袋深陷、愁眉深鎖、憂愁不安;加上間歇性出現手震、口乾、吞嚥困難。負面思想不斷湧現,甚至懷疑自己是否能承擔這份工作。

診斷﹕焦慮抑鬱症

治療方法:

﹙一﹚藥物治療

張先生服了抗抑鬱藥﹙Antidepressants﹚兩至三星期後,焦慮與抑鬱的徵狀得到改善,讓他明白服藥的療效及過程中的調較。

﹙二﹚認知行為療法

鼓勵張先生學習停止無謂的緊張,處理日常的事務,盡了能力去工作,便不要為自己不能改變的事而煩惱。同時,要訂下合理要求,免致家人、同事感到壓力重重。

提醒張先生認識人生不同的階段要承擔不同的責任,為家庭、工作甚至個人的生活作合適的安排,減少內疚情緒、負面思想。肯定張先生為家庭、工作付出的努力,要預備解決困難或疑慮的方案,學習與太太坦誠溝通,任何困難總有多於一個的解決方法。

﹙三﹚家庭治療

長期以來,張先生與太太的溝通多以吵架結束。為了改善夫婦之間的問題,適當的家庭治療與輔導會帶來正面而健康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