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洛依德的一位學生 Hay Stack. Sullivan 在硏究孩童的人際與人格發展後,他認為孩童的人格發展與人際關係發展有密切關係。孩童最早建立人際關係的對象是父母.,但是當孩童到了七至八歲便會轉向朋輩和同儕之間尋求認同、支持和情感上的慰藉。孩童視父母所給予的愛是理所當然,然而透過朋輩互動過程中,他慢慢領會到要得到朋輩的支持、認同與尊重,自己是要有所付出,並且與自己的情緒及社交技巧有密切關係。 兒童時期的交友狀況會深深影響個人一生的自尊及人際關係。孩童時期如果不被同學或朋輩接納,沒有朋友便會做成心理上的欠缺和失落。縱然他的事業有成,內心仍會有缺憾。因此他認為協助孩童交朋友是一件重要的事,相 ...

    了解更多
  • 09 Jun 2011

    最近一期的《亞洲週刋》報導,中國現在約有六千萬的所謂「留守兒童」,他們的父母為了到較富裕的省份或地區謀生,把他們留在家鄉守着無人打理的家園,這些兒童從年幼就得不到正常的關懷及照顧,因而引伸出複雜的社會問題。 自從中國政策開放,鄧小平講論「先讓一部份人富起來」的主張,確實讓沿海一帶及有大都會的省份先富起來,這些省份及地區一直進行着種種建設,因此需要大量勞動力。西北部省份及較貧乏地區的農民工便大量湧向這些地區謀生參加建設,這本是一件好事,只是中國在發展策略上不夠週全,沒有照顧到農民的基本需要,未能為「留守兒童」提供健康成長,配合措施。 另一方面,農民工本身也缺乏遠見,他們眼中只看到金錢的重要性,為 ...

    了解更多

  • 翠怡與丈夫結婚大約兩年,發現丈夫有外遇,且不作交代便失踪了。其後音訊全無,在無奈及傷痛下只能咬緊牙關與兩歲大的女兒祖兒相依為命。她的內心雖有不甘,但決定要靠自己雙手把女兒養育成材。翠怡教育水平不高,更沒有甚麼謀生專長,就憑著一顆要給自己和女兒活下去的決心,最終找到一份可以養活自己和供養女兒的工作。 女兒祖兒年紀小,翠怡要工作不能親自照顧她,便把祖兒交給鄰居照顧。為了孩子,翠怡願意在工作上任勞任怨,含莘茹苦、忍辱負重,盼望着把女兒養大,自己年老時有所依靠,因此很想賺多些錢,養家旁身。翠怡放工後還要兼職,每天很晚才把女兒接回家,替女兒洗完澡後才一起就寢。 由於被拋棄的傷痛未癒,內心壓抑着鬱結又得不 ...

    了解更多

  • 自從阿麗兩歲開始,父母就把她安置在離島祖父母處帶養,父母每年只會回娘家探親及看望阿麗兩至三次。每次母親回來,阿麗內心都很興奮,她特別渴望母親的疼愛,因此常常借故挨近母親,期待母親的抱抱。只是每次母親回家後都單單顧著幫娘家做家務幹活,完全忽略及沒有意會到阿麗內心的渴求。因此,當阿麗借故挨近她時,母親總是把她推開或訓斥她不要阻碍幹活,這樣的反應,每一次都令阿麗感到一陣陣的失落及疏離。 阿麗五歲的那一年,有一次母親回來後把手袋放在牀上,阿麗見到,好奇地打開一看,見到手袋中有一枝唇膏,想起母親經常用它來擦口唇,感到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於是把它拿起,靜靜地放在屋裡的角落。 次日,母親要返回港島上班,阿麗 ...

    了解更多
  • 13 Mar 2011

    今天看到一個有趣的案例,話說翠彤與阿偉拍拖已有兩年了,但在半年前,阿偉開始感到與翠彤性格不合,因此向翠彤提出分手,翠彤完全沒有心理準備,頓時感到非常失望及失落。 分手後翠彤繼續打電話給阿偉,要求復合。最初阿偉還願意聽翠彤的來電,他多次向她解釋沒有復合的可能,但翠彤仍不心息,繼續每天都打一次電話給阿偉,每次與阿偉通電話後,縱然分手的事實不能改變,不過事後總是感到內心比較舒暢。 翠彤沒有可信任的朋友可以傾訴自己失戀的痛苦,也不敢向父母透露自己內心的失落,更不知道可以找專業輔導幫助,一切都憋在心中很是辛苦。由於過去翠彤習慣地將內心的痛苦向阿偉傾訴,雖然現在知道自己與阿偉已分了手,但是內心痛苦的感覺一 ...

    了解更多

  • 筆者最近從網上看到一個個案,相信對離婚後仍需要養育孩子的單親母親有些警愓啟示。 話說有個小女孩年約九歲,某天中午坐在一位婦人的自行車後座,行車途中女孩突然從自行車跳下,婦人見此也立即停了車,隨即走近女孩身旁,女孩立刻拽着那婦人,跟着又拽着婦人的頭髮,然後大喊大叫︰「我要媽媽!我要媽媽!」。 婦人有點不知所措,叫嚷着︰「放手!放手!」。然而女孩好像聽不見婦人的命令,繼續拼命地叫嚷着︰「我要媽媽!我要媽媽!」。路人也開始一個一個向她們圍近,以好奇及懷疑的眼光看熱鬧,大概過了十分鐘左右,女孩開始慢慢平靜下來。婦人開始哄着女孩坐上自行車,並且準備開車走,這時一位路人走上前拉着自行車,然後說︰「妳不能走 ...

    了解更多

  • 一個人是否成功及快樂與自己是否有信心有很大關係,兒童自信心的建立和父母的教導方式與生活態度有密切的關係。如果孩子從父母那裏得讚賞, 肯定和表揚,那麼孩子就會認為自己是一個有價值、有能力的人,在這種背景長大的孩子,行為表現會積極果敢而且情緒穩定。但培養孩子自信心要適得其法,反之就會害了孩子,有父母認為從小不給孩子遇到挫折或麻煩便是愛孩子,可以令孩子有自信心,其實這樣做對孩子的自信是有害無益的。 筆者認識一位母親,表面上,她很愛兒子阿傑,從小便無微不至地照顧阿傑,每天上學前她都會為他拾檢一切,放學後又為阿傑放置一切,阿傑上學前、放學後的衣着及鞋履都為他穿上卸下,阿傑到了六歲仍要別人餵他食物。 阿傑 ...

    了解更多

  • 一位母親帶著21歲的兒子來見心理輔導員,媽媽說近年兒子志揚的行為愈來愈令她擔心,志揚發脾氣時,除了打她也會拼命地打自己的臉,這些行為是以前沒有的,媽媽希望輔導員替她找出原因及對策。 輔導員與雙方傾談後,發現志揚的反常行為,與母親從小管教志揚的方式有很大的關係。 打從志揚出世,媽媽對他就有一個殷切的期望,就是希望志揚長大後將是一個堅強及勇敢的男子漢。因此在管教時特別認真嚴厲,每次管教時的口吻都是命令式的而且語氣堅定,務要志揚照她的意思而行。要是志揚做錯了事或說錯了話,便會辱罵或虐打。 一般小孩在童年都是弱小的,需要依賴父母或養育者才能生存成長。為了免去皮肉之苦及辱罵,得到母親的疼愛,志揚漸漸學會 ...

    了解更多

  • 當孩子開始上學,很多父母心理負擔日漸增加,不是因為擔心孩子成績不好,就會因孩子養成了很多不好的習慣而煩腦。 常見事例如早上不經父母喚醒幾遍,孩子不起床,又或不吃早餐便怱怱趕去學校上課,下課後回家總是拖拖拉拉,才肯完成家課。 到了假日就更令人苦腦,要不就睡在床上遲遲不起,一起床更想著打機. 找玩伴耍樂去,假期作業非拖到最後一日,才草草了事,平日起床也不會主動整理房間及床被。 很多父母花上很多時間、精力、苦口婆心,不厭其煩地教導孩子,期望孩子能根據自己的期望及計劃去生活及學習,但總是得不到甚麼效果。 其實大多數孩子的智商都相近不低,為甚麼大多數父母對孩子總是感到不安及不滿呢?我相信這是因為多數父母 ...

    了解更多
  • 17 Jan 2011

    曾經在報章上讀過一則慘劇,當時筆者看後心有戚戚然,但卻提高了我對孩子在成長時情緒反應的警惕。 話說一位香港技工到內地娶妻,技工每逢假日便到內地與妻子相聚。不久他們生了一個兒子名叫阿基,當兒子大約十歲時,妻子突然因病逝世,技工並沒有到內地為妻子辦理喪事;對兒子的安排也是不聞不問。由於兒子在內地乏人照顧,因此在妻子的友人安排下,兒子取得雙程證到香港與父親相聚。 當阿基找到父親時,爸爸對阿基的態度總是愛理不理、不冷不熱。阿基剛遭喪母之痛,但爸爸並沒有對他作出安慰及關愛,令阿基感到很失望難過。 因阿基是取雙程證到香港的,所以他不能入讀香港的學校接受教育,另一方面,阿基的爸爸每天都是早出晚歸,每次離家只 ...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