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年少時,曾經因為失戀而沮喪了好一段時間,大部份日子把自己關在屋子裡,討厭接觸這個世界,好像一切都是灰色的。在工作中,亦曾多次懷疑自己的能力能否勝任現職,亦經常為不被他人信任而悶悶不樂。我想我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和不同場境都曾陷入某程度的抑鬱──一種提不起勁、看甚麼事情都沒趣味,並伴隨著某種程度的無能、挫敗、放逐的感覺。

在工作坊,導師曾邀請我們回想一件使自己長久感到恐懼的事情,當我進入沉思的時候,很驚訝的是並非想到艱難的工作,而是浮現了工作中某人的影像,而苦澀的感覺便接 踵而來,當中包括曾被傷害的經驗、永遠不能滿足對方哆嗦的無能感、夾雜著為自己不能從這種不快的關係釋放出來的自責感,就在沉思的一刻,我墮入了短暫的「抑鬱」,足足縈繞於工作坊的頭兩天。導師進一步邀請我們想像我們正在一座橋行走,由一端走到另一端,看看我們能否「轉化」上述不悅的事件,能否跨越這 道「橋」。在默想中,我吃力地走向另一端,拼命地跨過,但良久我還是停留在橋的中間,無力走過去…。

瑪姬.史加英(Maggie Scarf)界定抑鬱為適應上的失敗;在人生交叉點未能處理不斷的改變;而這些變遷是我們每一個都必須在人生路上迎戰的…… 抑鬱就是『這場爭戰結果之後』的狀態。這好比戰爭完結的落敗、荒凉、屈從與放棄。史加芙形容持續抑鬱的人是「失卻」經驗快樂的能力,一個抑鬱的人,是完全無法享受生命。 [1]


[1]參《心靈魅影》P.218。